BB贝博高水平师资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引擎

  师资体系     |      2024-02-13 17:58

  BB贝博人物简介 熊思东 1962年生,全国政协委员,现任苏州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4年获法国里昂法国INSERM U271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后,1995年赴美国加州大学UCSD分子免疫学专业作访问教授;2003年担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05年任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先后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第一、二层次,上海市领军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委员会基础学科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第十二、十三届副主委,民盟江苏省委第十一届副主委。

  2017年,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公布最新数据,苏州大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学科成为该校第8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苏州大学综合排名位列全球第534位,对比2016年11月前进4位,位居国内“211工程”大学榜首、内地高校第24位,省内高校排名第2。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汇聚直接带动了学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说。

  日前,苏州大学更是聚集全校300多位智囊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将人才强校确立为学校主战略,继续加大优秀人才引培力度BB贝博,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专门召开全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其中有何深意?新华日报《名校长访谈》栏目就此采访了熊思东校长。

  主持人 苏大在全国高校中“醒得早、起得早、动得早”,以先发优势赢得“人才红利”,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您看来,人才建设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熊思东 毫无疑问,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资源,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大学。苏大近年来的发展正是一个“储备人才—人才强校—收获人才红利”的过程。

  十年前,苏州大学师资队伍面临总量不足、层次偏低、人才断层的困境,难以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并写进了“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7年以来,苏州大学遵循国际标准,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苏州大学学科的发展需要,连续十余次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发布“求贤书”,面向世界延揽精英。十年间,学校先后引进包括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等高端一流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1300多名,其中海外归国人员占到了32%。

  学校实行特聘教授制度,强化待遇与贡献的紧密挂钩。根据统计,约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6.2%的特聘教授,承担了全校18.5%的国家级项目、发表了20%的三大检索文章数。正因为苏大在全国高校中“醒得早、起得早、动得早”,以先发优势赢得“人才红利”, 学校人才工作的各项事业呈现出喜人态势。

  主持人 10年前,苏州大学就倡导“创新在苏大、创业在苏州”的人才共享理念,鼓励高端人才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为人才带来发展的叠加效应。请问,苏大在建设人才高地、汇聚高层次人才方面,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首先是我们在引才用才上坚持国际视野,遵循国际标准,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早在2007年,苏大就提出了“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人才发展模式,由引进的战略科学家、大师领衔组建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采用国际人才招聘标准和惯例,全权委托他们进行人员招聘及团队建设。这种自由度极强的用人机制搭建起了人尽其才的大舞台,对优秀人才有着较高的集聚效应。

  其次是在汇聚人才方面,我们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既眼光长远又脚踏实地,立足苏南乃至全省转型发展需求作了精心布局。我们倡导“创新在苏大、创业在苏州”的人才共享理念,鼓励高端人才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这也为人才带来了发展的叠加效应。目前,苏州大学正与苏州市政府全面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启动以高端人才汇聚为核心的“十大工程”,全面促进学校人才、科研、智力等创新资源与苏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深度融合,打造校地融合发展共同体。

  主持人 在国家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面临着新一轮洗牌,苏州大学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方面有哪些思考?

  熊思东 今年1月26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正式公布,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也明确提出“打造高端创新团队”的建设任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动力是人才,高水平师资是突破口。

  在国家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面临着新一轮洗牌,高校间的人才引进战和保卫战早已打响。对苏州大学来说,必须继续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新形势、拿出新战略。

  具体来看就是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吸引急需人才BB贝博、储备未来人才,确保优秀人才能够“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未来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将做到按需引才,加大投入,通过政策吸引和平台支持,建立人才引进工作协同机制,完善分类管理与评价机制,健全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增强优秀人才的文化认同感、情感归属感、事业成就感。

  下一阶段,苏州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将主要以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为目标,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构建由若干跻身于世界学术高峰的学术大师、一批活跃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领军专家、一大批活跃在国际学术最前沿的青年才俊组成的师资人才金字塔。

  主持人 “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一所优秀的大学要成为高水平师资的强力磁石,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定有过人之处,苏州大学这些年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在哪?

  熊思东 2016年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重心调整的一年。我们着力做好了两件事:一是更加着力于精准引进人才,提高了引才标准,将目光投向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高端人才和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才俊;二是更加着力于优化师资结构,根据各学院、系事业发展的需要,补齐缺编人员,保持好队形,优化师资结构。

  精准引才不是有什么人才就引进什么人才,而是需要什么人才就引进什么人才。结合国家和地方战略的需要、大学自身功能实现的需要、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师资结构优化的需要来引才。根据学科特点和岗位性质对师资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与评价,努力打造教师成长平台和体系,建设“人才金字塔”,填补国家人才成长阶梯“缺阶”。

  人才能否用得好,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近期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办法。在原有特聘教授制度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高端人才计划”和“优秀青年学者计划”,希望能进一步集聚高端人才和青年才俊。

  此外,我们积极探索师资队伍培养的新方法,酝酿出台有关师资博士后管理办法。师资博士后入职的前两年,被以博士后方式培养,享受博士后的资助条例,以此保证他们有一个好的经济条件,考核合格的将被学校聘为教师。

  一所优秀的大学要成为高水平师资的强力磁石BB贝博,一方面要营造多元开放、包容并蓄的校园文化,构建“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更要坚持教授治学,尊重人才,敬畏学术权力,打通各类人才晋升通道,真正让奉献者有荣誉、让付出者有收获、让干事者有平台、让努力者有盼头、让后进者有压力。

  “双一流”建设是当下每一所大学都必须直面的普遍挑战,是“随波逐流”式的“盲目跟风”?还是“千校一面”式的“生搬硬套”?苏州大学以ESI学科排名、QS大学排行榜等国际核心指标的“全面飘红”有力作答,形成了省内、乃至内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苏大现象”。正如熊思东校长所言,苏大以先发优势赢得“人才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大学正是牵住了“人才资源”这个“牛鼻子”,并打好“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组合拳,有效释放了溢出效应,其“人才强校”主战略所蕴含的这份果敢、担当和韧劲,何尝又不是我们应对“双一流”建设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