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贝博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

  师资体系     |      2024-02-24 22:25

  BB贝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和人民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战略任务。新时代新征程,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养提出较高要求。协同育人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应深化协同育人,依托不同主体、丰富资源、多元实践开展育人活动,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全方位提升人才综合素养。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立足办学实际,以各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落实教育教学改革;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教学内容创新,激发多元主体力量、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培根铸魂,强化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需要建设“大师资”体系。在校内组建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密切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将行业优秀员工、道德模范BB贝博、家庭成员等纳入育人队伍。以大师资队伍深化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引领大思政育人格局高效推进。

  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明确立德树人主体职责。各项育人活动应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高校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确党组织内部工作主体的育人职责;重视培养教育教学各部门工作者的育人意识,在党组织示范引领下,明确育人主体、履行育人职责。

  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深化各类教师主体协同。通过外引内培、专兼融合的形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同时,密切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合作,组建分工明确、通力协作的高效育人教师团队,以集体备课、育人成果申报、育人优秀案例评选、典型事例宣传等途径,激发育人合力;以经费支持、师德师风考核等,保障协同育人顺利推进。

  关注社会力量的参与,深化家校社多元主体协同。以校内大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依托,高校应关注社会力量的参与。吸引专家学者、文化机构负责人、行业优秀员工、道德模范、家庭成员等主体,充实育人主体队伍。综上,高校可组建联合式的“党支部负责人+思政课教师+院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社会导师”的大思政育人主体团队,在优势互补中发挥协同育人优势,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离不开各类育人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在多元育人主体引领下,高校应结合协同育人实践目标,深入挖掘、开发、利用各类思政育人资源,在资源转换整合中奠定大思政育人格局内容基础。

  立足现有课程,全方位挖掘各学科育人资源。高校应支持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BB贝博,结合专业课程的基本特点与主要内容,挖掘其中的育人资源。以课程思政的推进,丰富协同育人内容资源。在建筑专业课程中,教师应从相关案例、理论知识与课程教学目标中挖掘育人素材。以大国工匠的优秀事迹、艰苦奋斗的创业案例等,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情感价值,充分发挥此类资源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密切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联系,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共建共享育人资源库。通过对育人资源的挖掘收集、分类整理、数字转化,丰富资源库内容。融入高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优秀案例,为育人资源的深度协同提供丰富素材和载体支撑。

  关注校外资源,馆校合作整合各类育人资源。高校应着眼校外育人资源的挖掘,通过与文化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深度合作,将价值深刻、类型多样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例如,与当地红色文化机构合作,挖掘特有的红色故事、英雄人物、红色文物等资源,并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将此类资源融入育人过程,发挥文化熏陶人、感染人的重要作用,奠定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内容基础。

  “大思政课”是高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实践形式。高校应以线上线下相融合、校内校外相协同的“大思政课”,拓展协同育人实践范围。同时,助力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深度互动、合作探究、直接体验中,提升育人实效。

  关注学情实际,开展混合式育人实践。当代大学生习惯从网络平台中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高校应以此为依据,设计线上线下混合的育人实践。通过可视化呈现育人资源、打造网络思政云课堂,探索有针对性的协同育人实践;设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网络育人平台BB贝博,学习借鉴“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慕课等的模块分类、功能设计,承载线上思政育人活动的高校落实。同时,借助此类平台设计“全校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组织学生代表参加线下课程,利用现场直播、云课堂等技术,在线上面向全体学生同步授课,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育人活动深化协同育人。

  重视情景体验,设计互动式育人活动。高校可组织学生走进相关机构,组织思政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场景、观察历史文物,借助穿戴式设备参与机构的情景体验活动,直接与文物对话、与古人互动,深化学生文化认同、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以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大思政育人格局,在馆校协同育人实践中提升育人实效。